杨国东:镜头之后的“大脑”,对纪实摄影师有多重要?
编者按:
采访记者:儒艺 访与答 《我的工厂我的家》组照 [ 文摄同源 ] 《新时代摄影》杂志:老师您好!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分享您的摄影历程。我们很关切是什么原因让您和摄影结缘?您是怎样看待摄影在您生活和工作中所占有的地位? 杨国东:八十年代初,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与摄影结缘。以前我不懂摄影,也不喜欢拍照,我非常爱好美术。1981年我由岗位工人调入报社,任专职美术编辑。不久,因报社人手紧张,领导又让我兼职摄影记者工作。起初非常不乐意,找领导表示不愿意搞摄影。领导嘱咐:你很年轻,应多学点东西,对将来有好处,技不压身吗!没办法,极不情愿地先接受。 《我的工厂我的家》组照 [ 开始思考是成功的预兆 ] 《新时代摄影》杂志:您在上世纪70年应征入伍,担任解放军炮兵团战士和放映员,这算是您首次接触影像吧,后来又到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进修,在1981年调入首钢日报社专职美术编辑,摄影记者,美术摄影室主任,第一次接触影像对您后来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深渊的影响? 杨国东:在部队放电影是人人羡慕的肥活儿!我因会画画,部队那时放电影之前都要放幻灯片,表扬宣传部队的好风气等,但与摄影有些不同。单纯放映懂操作放映机即可。到山大进修美术对绘画有帮助,系统学习了美术知识。说实话,我觉得最初放电影和后来学摄影做摄影没有必然联系。那时对摄影很陌生。几乎没一点儿情感,另外也不懂摄影,关键是不喜欢。还真没有直接关联和影响,在部队我主要是放幻灯片和放电影,因为会画画才被调入电影队。领导让我兼职摄影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估计是觉得我做活出手非常快,随布置随画随后交活儿,搞新闻就得麻利,迅速!不能拖拖拉拉。当我的第一张摄影图片见报后,当事人赞扬我照得好(其实是摆拍),但是表情好,党报是正能量为主,自己内心受到震动和激励,原来摄影也受人们欢迎啊!那时我用的国产海欧DF全手动相机,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与现实的数码自动相机没法比。再后来在北京日报上刊发图片,受到周围的同事赞扬和鼓励,自己的劲儿更足了,通过摄影能为人们带来享受快乐和进步,真是不错呀!有时朋友和街坊四邻请我去帮忙拍照,认识了新朋友,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新知识,对我的人生也有促进作用。 《炼铁工人》 《抱团取暖》摄于京唐钢铁大厂工地 [ 入境三问:时间 空间 人 ] 《新时代摄影》杂志:您从事新闻摄影三十多年,先后获奖一百多次。在《人民画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刊》等数十家媒体刊发作品。解海龙老师曾经说过:逢奖必抢,是摄影人的必经阶段。您是怎么理解这个观点? 杨国东:的确通过参加影赛来学习先进的拍照技术和结识各种类型的老师,取长补短断进取。解海龙原来是市城建集团系统,因为"大眼睛"一炮打响,我们俩有过交流(也有照片)。但逢奖必抢不敢说,积极参加是真的,得奖有偶然性,但也是综合实力的比拚和亮剑,不常参加影赛或不敢参加影赛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感兴趣,二是怕获不了奖难看。其实不要想得太多,你不参加比赛,怎么知道自己差在哪?怎么向别人学习好的摄影经验?不经历参加影赛的过程,就好像缺少“验证"自己拍照水平高低这一环节,不要怕被人说三道四背后议论,面对现实,改变落后的拍照观念,勇于参赛,踏踏实实地做好摄影工作,千万别图虚荣,为了面子玩假的虚的。许多老师和名家都是通过艰苦奋斗而做出非凡的业绩,都是值得我终身学习的。 《沸腾的运输线》 《新首钢大桥》 [ 摄影的本质是留念 ] 《新时代摄影》杂志:在创作过程中,您有哪些难忘的深刻的拍照记忆能和我们分享吗? 杨国东:三十多年的摄影工作,难忘深刻的摄影经历,那真是太多太多啦! 比如,在京唐钢铁大厂建设期间,我一直想拍个全景照片。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用无人机拍摄。 《跳动的音符》京唐建设工地 [ 摄影是谱曲,情感是演奏 ] 《新时代摄影》杂志:一名优秀摄影师,除了有过硬的摄影技术和运气外,您认为还应具备哪些必须的品质? 杨国东:有好的技术是摄影师应该必须具备的。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应该还要具备比较好的文学修养和做人的基本素质。有人说,为了达到拍照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完全不认同。因为摄影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她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摄影除了表现个人的审美取向外,也是对社会对大众的一种责任和奉献,单纯强调夸大技术统领一切占有一切都是不妥的。记得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一名年青记者为抢占好位置,穿鞋站到铺着雪白桌布的记者席上(我是把鞋脱了站在桌子上),服务员紧绉眉头非常不高兴,之后,桌上留下几只大黒脚印,脏呼呼的。这样的记者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摄影人不能干着损人利己的龌龊事儿,这种行为既不道德也有损害摄影人形象。摄影人应该有品位、有修养、讲道德,否则,只能被人们嗤之以鼻。虽然不能强求摄影人是完人(也不可能),但是摄影人应约束自己的言行,去掉不好的习惯,做有志气有抱负有修养的摄影人,许多前辈和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都是值得学习的。 《晨牧》 《鸽子窝湿地》 [ 镜头之后的“大脑” ] 《新时代摄影》杂志:您最关注什么题材的摄影?为什么关注这类主题? 杨国东:也许因为长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缘故,经常接触纪实题材,时间长了,慢慢融入到摄影中。一次接待中国纪实摄影大师朱宪民老师,他讲,纪实摄影有血有肉有情感,纪录历史,纪录社会,最有份量,最有价值。 《目睹》 《北京庙会》 [ 用个性,冲击视觉张力 ] 《新时代摄影》杂志:在您的摄影创作过程中,是否为您的人生阅历和履历发挥作用或带来什么帮助?反过来您丰富的人生履历对您摄影风格又产生哪些影响? 《吕厚民》 《老农妇》摄于张北 [ 观察,制造新的高度 ] 《新时代摄影》杂志:现代摄影技术日渐成熟,大多数人用手机就可以简单拍照。您觉得用手机拍出的作品与专业数码相机拍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杨国东:从思想性上来讲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拍出有思想深度有内涵的优秀作品。但就照片本身的成像质量上有很大区别,在办影展、出画册、做广告片等等方面,显然手机比不过单反数码相机。但手机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个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手机有着最庞大的摄影人群,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手机拍照还有一个巨大优势,拍照快,上传快,传播快,时效性强,影响力大(但随着新的肖像权法的颁布,拍人物有一定难度)。目前,手机与相机的差距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相素的差别,目前手机相素与单反数码相机差得较多,照片在放大以后的差距就更明显。手机的CCD、CMOS元件小,而全幅单反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大,成像质量好。二是色彩还原有区别。单从技术上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立意、构图、用光是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对焦、曝光、摄距等也很重要。一张图片要有好的想法,突出表现什么?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感受?有的朋友在拍照前、拍照中都没有想法,蒙着照,蒙着来,心里没数,这样很难拍出有温度有情感的照片。我觉得摄影人要带着情感拍照,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这样拍出的照片才会打动人,感染人。构图在摄影创作中也很重要,就像写文章要事先谋篇布局一样,哪些是重点,突出什么?哪些"重",哪些"轻”,哪里"密",哪里"疏”。构图合理,图片才舒服,人们看了才会赏心悦目。再有,光线是摄影的生命。好的用光,可以强化突出主体,吸引读者眼球。可以说光线用好了,照片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阴天或光线较暗的条件下,手机拍照的易偏色,而数码单反相机内用于色温检测等计算系统,对拍照对象的光谱有比较准确的判定,因此拍出的图片接近本色。 《坝上风光》 《母亲河》 [ 精神世界的风景 ] 《新时代摄影》杂志:很感谢您的畅所欲言。最后能否给大家简单透露一下您对接下来的拍摄创作有何规划? 好的。 杨国东:鉴于身体健康状况所限,不能外出采风创作,计划近几年继续拍好《发现身边之美》系列专集,在哪儿生活,就拍那里的人文之美,环境之美,小中见大,拍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儿,美好的环境。目前已拍了《发现身边之美》系列顺义篇三十多集,石景山篇六集,新首钢园区四集。踏踏实实拍好身边的人和事儿,拍照美好的环境,拍照身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纪录人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做出的努力和奉献,纪录身边美好的心灵,闪光的行为,美丽的家园。纪录伟大时代的光辉和文明,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和人生,纪录、讴歌新时代。非常感谢杂志社给我这样的平台,与老师和朋友们交流思想心得,也使我获益匪浅。谢谢! 《五彩世界》小冰堆大世界冰堆大世界 《山鬼》 摄影师简介 摄影师 杨国东 原首钢日报美术摄影室主任 从事新闻摄影三十多年,先后获得大小奖一百多次。在《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体育报》《大众摄影》杂志《中国妇女报》《中国冶金报》《健康报》《求是》杂志《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刊》杂志《体育博览》杂志及香港的报刊等数十家媒体刊发作品。 获奖经历: 1988年“英雄在我们中间”获北京市好新闻三等奖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原中国冶金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原《北京日报》特约摄影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摄影协会会员
北京市职工艺术家
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北京市石景山区摄影协会副主席
原首钢摄影协会副会长
高级摄影师
1989年“古城有个英语角”获得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
1989年"欢天喜地"获得中国冶金艺术节摄影金奖
1990年"亚运浪潮"获北京地区十年佳作奖
1990年获全国"三九胃泰"杯摄影比赛二等奖
1990年"人民军队爱人民"获全国冶金记协三等奖
1992年"邓小平在首钢"获得中国冶金新闻摄影特等奖
1993年"升腾“获北京市职工艺术节摄影类一等奖
1993年"考试前后"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三等奖
1997年“绿头鸭"获中国产业报、专业报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铜奖
1997年"回归"获得中国冶金行业摄影比赛二等奖
1999年“野鸭栖息群名湖”获中国新闻奖(行业报系统)优秀奖
1999年获“北控杯”辉煌五十年北京成就揽胜摄影大赛三等奖
1999年"浇铸世纪钟”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
2001年"万人争睹绿色首钢"获得北京好新闻二等奖
2006年"金碧辉煌"获北京摄影比赛三等奖
2009年"旋律”获全国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
2003年"爱心铸就真情"获中国新闻奖行业报系统三等奖
2003年"爱心铸就真情”获得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
2003年“金秋“获得中国冶金职工摄影比赛金奖
2003年"腾飞"获得中国冶金职工摄影比赛银奖
2009年《我的工厂我的家》获得"照北京爱北京"摄影比赛特等奖
2009年获全国职工年度优秀作品金牌奖
2009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个人摄影专辑《我的视界》
2009年"旋律”获全国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
2009年《乐章组照》获得"魅力唐山”全国摄影比赛三级收藏
2010年获"汾酒杯"全国职工摄影比赛三等奖
2010年《乐章》获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摄影比赛一级收藏奖
2010年《光阴》获"人文北京”摄影比赛二等奖
2010年《我的工厂我的家》获得第一届“魅力钢铁"摄影比赛二等奖
2011年“身边”北京市职工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1年"党在我心中"北京市职工摄影比赛获得一等奖
2012年获得中国新闻奖行业报系统好新闻二等奖
2013年中国冶金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2014年《铁魂》获得第三届"魅力钢铁"全国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5年获北京市“最美国企人"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6年出版北京市技术人员建设项目校本教材《摄影从心出发》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