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杨国东:镜头之后的“大脑”,对纪实摄影师有多重要?

杨国东:镜头之后的“大脑”,对纪实摄影师有多重要?

作者: 新时代摄影网
发布时间: 2021-02-07
浏览量: 1580

编者按:

此“大脑”非彼大脑。这个话题我们暂且按下不表,请先思考另一个问题:
一名人文纪实摄影师,一天要生产多少废片?
是时候谈谈这些废片产生的根源了。“人文纪实”,字面释义便是深层内涵。然而世间人物繁杂、文化多样、记录便捷、现实即身边。

● 人文纪实摄影到底需要拍什么?
● 什么样的人文纪实摄影才是有价值的?

在与摄影师杨国东的访谈中,他提出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答案:关注镜头之后的“大脑”——摄影师的艺术价值观。事实上,决定纪实摄影师走多远的,除了创作热情,关键还是人文素养。




采访记者:儒艺


在路上田田 - 在路上



访与答



image.png

image.png

《我的工厂我的家》组照



[ 文摄同源 ]

《新时代摄影》杂志:老师您好!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分享您的摄影历程。我们很关切是什么原因让您和摄影结缘?您是怎样看待摄影在您生活和工作中所占有的地位?


杨国东:八十年代初,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与摄影结缘。以前我不懂摄影,也不喜欢拍照,我非常爱好美术。1981年我由岗位工人调入报社,任专职美术编辑。不久,因报社人手紧张,领导又让我兼职摄影记者工作。起初非常不乐意,找领导表示不愿意搞摄影。领导嘱咐:你很年轻,应多学点东西,对将来有好处,技不压身吗!没办法,极不情愿地先接受。

没想到,介入摄影工作后,被紧紧地吸引了。原来摄影的世界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啊!很快就融入到摄影工作中,最后,摄影成了专职,美术成为兼职。在新闻摄影的大海里畅游,经历了大风天浪和艰难险阻,也感受到摄影带来的无限欢乐和满足。摄影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东西,就是近四年带孙子期间,也是每天手机(相机)不离手,走哪拍哪。路上,公交车上,商场,医院,饭馆,农贸市场,幼教课堂等等场所,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和机会,我都不闲着。早中晚儿,风雨雪天儿,节假日,都是我拍照的好机会。现在,我与摄影离不开放不下,相伴终生了。


image.png

image.png

《我的工厂我的家》组照



[ 开始思考是成功的预兆 ]

《新时代摄影》杂志:您在上世纪70年应征入伍,担任解放军炮兵团战士和放映员,这算是您首次接触影像吧,后来又到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进修,在1981年调入首钢日报社专职美术编辑,摄影记者,美术摄影室主任,第一次接触影像对您后来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深渊的影响?


杨国东:在部队放电影是人人羡慕的肥活儿!我因会画画,部队那时放电影之前都要放幻灯片,表扬宣传部队的好风气等,但与摄影有些不同。单纯放映懂操作放映机即可。到山大进修美术对绘画有帮助,系统学习了美术知识。说实话,我觉得最初放电影和后来学摄影做摄影没有必然联系。那时对摄影很陌生。几乎没一点儿情感,另外也不懂摄影,关键是不喜欢。还真没有直接关联和影响,在部队我主要是放幻灯片和放电影,因为会画画才被调入电影队。领导让我兼职摄影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估计是觉得我做活出手非常快,随布置随画随后交活儿,搞新闻就得麻利,迅速!不能拖拖拉拉。当我的第一张摄影图片见报后,当事人赞扬我照得好(其实是摆拍),但是表情好,党报是正能量为主,自己内心受到震动和激励,原来摄影也受人们欢迎啊!那时我用的国产海欧DF全手动相机,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与现实的数码自动相机没法比。再后来在北京日报上刊发图片,受到周围的同事赞扬和鼓励,自己的劲儿更足了,通过摄影能为人们带来享受快乐和进步,真是不错呀!有时朋友和街坊四邻请我去帮忙拍照,认识了新朋友,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新知识,对我的人生也有促进作用。


image.png

《炼铁工人》


image.png

《抱团取暖》摄于京唐钢铁大厂工地



[ 入境三问:时间   空间   人 ]

《新时代摄影》杂志:您从事新闻摄影三十多年,先后获奖一百多次。在《人民画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刊》等数十家媒体刊发作品。解海龙老师曾经说过:逢奖必抢,是摄影人的必经阶段。您是怎么理解这个观点?


杨国东:的确通过参加影赛来学习先进的拍照技术和结识各种类型的老师,取长补短断进取。解海龙原来是市城建集团系统,因为"大眼睛"一炮打响,我们俩有过交流(也有照片)。但逢奖必抢不敢说,积极参加是真的,得奖有偶然性,但也是综合实力的比拚和亮剑,不常参加影赛或不敢参加影赛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感兴趣,二是怕获不了奖难看。其实不要想得太多,你不参加比赛,怎么知道自己差在哪?怎么向别人学习好的摄影经验?不经历参加影赛的过程,就好像缺少“验证"自己拍照水平高低这一环节,不要怕被人说三道四背后议论,面对现实,改变落后的拍照观念,勇于参赛,踏踏实实地做好摄影工作,千万别图虚荣,为了面子玩假的虚的。许多老师和名家都是通过艰苦奋斗而做出非凡的业绩,都是值得我终身学习的。


image.png

《沸腾的运输线》


image.png

《新首钢大桥》




[ 摄影的本质是留念 ]

《新时代摄影》杂志:在创作过程中,您有哪些难忘的深刻的拍照记忆能和我们分享吗?


杨国东:三十多年的摄影工作,难忘深刻的摄影经历,那真是太多太多啦!

比如,在京唐钢铁大厂建设期间,我一直想拍个全景照片。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用无人机拍摄。

一天从北京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河北曹妃甸开发区,直奔紧靠大海的京唐钢铁大厂工地。发现施工到100多米高的烟囱上最合适。千方百计联系到项目经理,一听说要爬烟囱顶上拍照连连拒绝,太危险,怕出安全事故。经理是个大学生。经反复争取,勉强同意上去拍十分钟就下来。烟囱施工现场周围,被烈日烤得直冒烟,衣服早已湿透了。举目向上望去,感觉100多高的烟囱摇摇晃晃要倒下来。小经理亲自陪我一起上。走进烟囱内,我俩勉强挤上一个用铁筒做成的简易"吊筐",说是吊筐”,其实就是将一只铁筒一分为二,用半个铁筒简单处理一下,就成了上下烟囱的工具,因吊筒底部是半圆型,双脚站在上面很不舒服。因为筒小空间有限,两个男人站在筒里非常拥挤,几乎脸贴脸,腿也不能打弯,双手紧握钢丝绳,心里直打鼓,这成吗?起吊了,"铁筒“徐徐上升,地面越来越小,四周也越来越黑,后来什么也看不见了。烟囱拔风,风一个劲儿从下面吹上来,嗖嗖嗖从身上吹过,刚才还热得汗流浃背,这会儿浑身上下凉透了。此时,"吊筒”被强风吹得直打转,摇摆着向上升去。我是三级高血压病,此刻,头晕眼花心跳加快,非常紧张,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悬挂在半空中,一不留神掉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黑暗中,小经理安慰我,杨记者,什么也别想,沉住气,您是第一次,肯定不习惯,没事儿!我忍不住向下瞅了一眼,啊,烟囱底儿越来越小了,我小声问经理:"从地面到顶上大概多长时间”?"五六分钟吧”,经理回答到。说话间,头顶发亮了,我抬头向上望了一眼,哇,刚才的"小圆点儿”变成了大圆盘,像一只飞蝶悬在上面。终于,我们升上烟囱顶上,刚一冒头儿,一阵大风吹得我站立不稳,吊筒又转起圈来,经理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另一双有力的大手从身后抱住我的腰,顺劲儿把我送上跳板。烟囱顶上风贼大,根本站不住。在挡板边上,放着几个大可乐瓶,一打听,是工人方便时用的。我请工人师傅抱紧我的腰,把我"固定"住,我扶在栏杆上迅速进入状态。走一步晃三晃,向下望去,整个烟囱好像在摇晃,头昏眼晕,真瘆得慌。东西南北照个遍,又换上长焦拍了些镜头。本想再与工人师傅聊上几句,无奈风太大没法交流。站在100多米高烟囱上,极目远望,感慨万千。从地面升到高空,短短的几分钟,经历了好奇、忐忑、心慌到兴奋和感慨。在这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海滩上,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巨人将屹立在这里,向世界展示中国钢铁的风采。小小"吊筒“,是我人生第一次经历,也是很棒的历练。摄影不怕苦和险,怕苦怕险别摄影。




image.png

《跳动的音符》京唐建设工地



[ 摄影是谱曲,情感是演奏 ]

《新时代摄影》杂志:一名优秀摄影师,除了有过硬的摄影技术和运气外,您认为还应具备哪些必须的品质?


杨国东:有好的技术是摄影师应该必须具备的。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应该还要具备比较好的文学修养和做人的基本素质。有人说,为了达到拍照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完全不认同。因为摄影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她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摄影除了表现个人的审美取向外,也是对社会对大众的一种责任和奉献,单纯强调夸大技术统领一切占有一切都是不妥的。记得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一名年青记者为抢占好位置,穿鞋站到铺着雪白桌布的记者席上(我是把鞋脱了站在桌子上),服务员紧绉眉头非常不高兴,之后,桌上留下几只大黒脚印,脏呼呼的。这样的记者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摄影人不能干着损人利己的龌龊事儿,这种行为既不道德也有损害摄影人形象。摄影人应该有品位、有修养、讲道德,否则,只能被人们嗤之以鼻。虽然不能强求摄影人是完人(也不可能),但是摄影人应约束自己的言行,去掉不好的习惯,做有志气有抱负有修养的摄影人,许多前辈和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都是值得学习的。


image.png

《晨牧》

image.png

《鸽子窝湿地》




[ 镜头之后的“大脑” ]

《新时代摄影》杂志:您最关注什么题材的摄影?为什么关注这类主题?


杨国东:也许因为长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缘故,经常接触纪实题材,时间长了,慢慢融入到摄影中。一次接待中国纪实摄影大师朱宪民老师,他讲,纪实摄影有血有肉有情感,纪录历史,纪录社会,最有份量,最有价值。

我所从事的新闻摄影工作,接触最多的是基层群众、鲜活生动的人。纪实摄影要求摄影师在拍照中进入角色要快,反应快,出手快,眼到手到。我自己归纳为十个字:
1,头聪
2,目明
3,眼尖
4,手快
5,腿勤
如何拍好纪实照片呢?
我个人感受:摄影人平时要注意提高思想修养和洞察力,脑子里要装"事儿",有"魂",不能糊里糊涂,马马虎虎,当和尚天天撞钟。路在脚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绝不可投机取巧,自做聪明,自以为是。
另外摄影人眼光要"尖",要"毒",要善于发现美,善于找"事儿",新闻天天发生,就看你是否能嗅觉到。
还要有过硬的拍照基本功,当发现好的题材时,瞬间进入"战斗”状态,眼到手快,及时捕捉瞬间精彩镜头,否则,“精彩瞬间”转眼即逝。
再有摄影人要勤奋,腿要勤,要善于腿儿走,不怕走路,只要是拍照需要,冒一定风险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要奋斗就可能牺牲,这是为干好事业努力拼搏的一种精神。
千说万话,摄影从哪里入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摄影从"心"开始!无论纪实摄影还是其他形式的摄影,没有全心全意的投入,不是用心拍照,肯定干不好摄影这份苦活儿。摄影无止境,不能满足一知半解而夸夸其谈。摄影人必须伏下身段,重心下移,少说多拍,才能捕捉到精彩瞬间。


image.png

《目睹》


image.png

《北京庙会》





[ 用个性,冲击视觉张力 ]

《新时代摄影》杂志:在您的摄影创作过程中,是否为您的人生阅历和履历发挥作用或带来什么帮助?反过来您丰富的人生履历对您摄影风格又产生哪些影响?


杨国东:说心里话,摄影对我的人生阅历和履历产生很大影响。在接触摄影之前,从没想过这辈子会与摄影结缘,而且是终生的影响。在部队放电影,画幻灯,复员回北京,也没想过搞摄影,对摄影一窍不通,从未摸过相机,对照相也不感兴趣。自领导安排我学习摄影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对摄影,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爱不释手,从一台上海产的海欧DF相机摸起,到熟练掌握数码相机,边学习边实践,慢慢地对摄影有了感情。
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感到纪实摄影必须与人物和事物打交道,必须接触人,接触社会,从言谈举止中发现闪光点。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我常常被采访对象所打动。在采访一位女焊工的过程中,拍完工作照后,让她换上女孩儿穿的裙子再拍些生活照,谁知女焊工有些为难:平日里她有空就苦练基本功,焊枪不离手,胳膊和双腿满是焊花喷溅烫的伤疤,密密麻麻大大小小,让人看了非常心疼。正是靠平时的千锤百炼,使她在央视举办的全国焊工大赛上夺得桂冠,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一个农村出来的女孩儿,通过勤学苦练,成为国内的焊接专家,我应向她学习,做好摄影事业。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落足点。找好、找准自己人生的坐标,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人这辈子做自己喜欢干的工作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干好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把摄影作为幸福快乐和责任担当,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而是融入了责任和理想。纪实摄影的功能使我更加喜欢与人打交道,拍人物,拍好人物,拍情感丰富、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照片,努力争取拍的照片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过目不忘。

image.png

《吕厚民》


image.png

《老农妇》摄于张北




[ 观察,制造新的高度 ]

《新时代摄影》杂志:现代摄影技术日渐成熟,大多数人用手机就可以简单拍照。您觉得用手机拍出的作品与专业数码相机拍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杨国东:从思想性上来讲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拍出有思想深度有内涵的优秀作品。但就照片本身的成像质量上有很大区别,在办影展、出画册、做广告片等等方面,显然手机比不过单反数码相机。但手机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个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手机有着最庞大的摄影人群,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手机拍照还有一个巨大优势,拍照快,上传快,传播快,时效性强,影响力大(但随着新的肖像权法的颁布,拍人物有一定难度)。目前,手机与相机的差距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相素的差别,目前手机相素与单反数码相机差得较多,照片在放大以后的差距就更明显。手机的CCD、CMOS元件小,而全幅单反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大,成像质量好。二是色彩还原有区别。单从技术上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立意、构图、用光是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对焦、曝光、摄距等也很重要。一张图片要有好的想法,突出表现什么?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感受?有的朋友在拍照前、拍照中都没有想法,蒙着照,蒙着来,心里没数,这样很难拍出有温度有情感的照片。我觉得摄影人要带着情感拍照,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这样拍出的照片才会打动人,感染人。构图在摄影创作中也很重要,就像写文章要事先谋篇布局一样,哪些是重点,突出什么?哪些"重",哪些"轻”,哪里"密",哪里"疏”。构图合理,图片才舒服,人们看了才会赏心悦目。再有,光线是摄影的生命。好的用光,可以强化突出主体,吸引读者眼球。可以说光线用好了,照片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阴天或光线较暗的条件下,手机拍照的易偏色,而数码单反相机内用于色温检测等计算系统,对拍照对象的光谱有比较准确的判定,因此拍出的图片接近本色。


image.png

《坝上风光》




image.png

《母亲河》




[ 精神世界的风景 ]

《新时代摄影》杂志:很感谢您的畅所欲言。最后能否给大家简单透露一下您对接下来的拍摄创作有何规划?

好的。


杨国东:鉴于身体健康状况所限,不能外出采风创作,计划近几年继续拍好《发现身边之美》系列专集,在哪儿生活,就拍那里的人文之美,环境之美,小中见大,拍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儿,美好的环境。目前已拍了《发现身边之美》系列顺义篇三十多集,石景山篇六集,新首钢园区四集。踏踏实实拍好身边的人和事儿,拍照美好的环境,拍照身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纪录人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做出的努力和奉献,纪录身边美好的心灵,闪光的行为,美丽的家园。纪录伟大时代的光辉和文明,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和人生,纪录、讴歌新时代。非常感谢杂志社给我这样的平台,与老师和朋友们交流思想心得,也使我获益匪浅。谢谢!



image.png

《五彩世界》小冰堆大世界冰堆大世界


image.png

《山鬼》



图片

摄影师简介


image.png


摄影师    杨国东

原首钢日报美术摄影室主任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原中国冶金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原《北京日报》特约摄影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摄影协会会员
北京市职工艺术家
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北京市石景山区摄影协会副主席
原首钢摄影协会副会长
高级摄影师


从事新闻摄影三十多年,先后获得大小奖一百多次。在《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体育报》《大众摄影》杂志《中国妇女报》《中国冶金报》《健康报》《求是》杂志《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刊》杂志《体育博览》杂志及香港的报刊等数十家媒体刊发作品。 


获奖经历:

1988年“英雄在我们中间”获北京市好新闻三等奖
1989年“古城有个英语角”获得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
1989年"欢天喜地"获得中国冶金艺术节摄影金奖
1990年"亚运浪潮"获北京地区十年佳作奖
1990年获全国"三九胃泰"杯摄影比赛二等奖
1990年"人民军队爱人民"获全国冶金记协三等奖
1992年"邓小平在首钢"获得中国冶金新闻摄影特等奖
1993年"升腾“获北京市职工艺术节摄影类一等奖
1993年"考试前后"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三等奖
1997年“绿头鸭"获中国产业报、专业报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铜奖
1997年"回归"获得中国冶金行业摄影比赛二等奖
1999年“野鸭栖息群名湖”获中国新闻奖(行业报系统)优秀奖
1999年获“北控杯”辉煌五十年北京成就揽胜摄影大赛三等奖
1999年"浇铸世纪钟”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
2001年"万人争睹绿色首钢"获得北京好新闻二等奖
2006年"金碧辉煌"获北京摄影比赛三等奖
2009年"旋律”获全国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
2003年"爱心铸就真情"获中国新闻奖行业报系统三等奖
2003年"爱心铸就真情”获得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
2003年“金秋“获得中国冶金职工摄影比赛金奖
2003年"腾飞"获得中国冶金职工摄影比赛银奖
2009年《我的工厂我的家》获得"照北京爱北京"摄影比赛特等奖
2009年获全国职工年度优秀作品金牌奖
2009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个人摄影专辑《我的视界》
2009年"旋律”获全国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
2009年《乐章组照》获得"魅力唐山”全国摄影比赛三级收藏
2010年获"汾酒杯"全国职工摄影比赛三等奖
2010年《乐章》获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摄影比赛一级收藏奖
2010年《光阴》获"人文北京”摄影比赛二等奖
2010年《我的工厂我的家》获得第一届“魅力钢铁"摄影比赛二等奖
2011年“身边”北京市职工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1年"党在我心中"北京市职工摄影比赛获得一等奖
2012年获得中国新闻奖行业报系统好新闻二等奖
2013年中国冶金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2014年《铁魂》获得第三届"魅力钢铁"全国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5年获北京市“最美国企人"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6年出版北京市技术人员建设项目校本教材《摄影从心出发》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