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访摄影师李兆森
本刊采访:杨佩
杂志:据了解您之前的工作跟摄影毫无关系,您是怎样与摄影结缘的?
李兆森:是的,我之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摄影毫无关系,摄影离我很遥远,可以说是个无知的世界。而真正有如一簇浪花冲开我的认知是看到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我们的产品原件和展示柜的图片,一个个元器件在摄影师的拍摄后的图片上,栩栩如生,好像赋予它生命,光彩夺目。而展示柜在摄影师手上展现成一幅高端大气,有如巨人一般屹立。威武霸气。这么神奇的展现,给我的是惊鸿,神奇这是我对摄影的第一印象,是好奇。随着对图片及画面就想多看,给我一种看了图片的画面使我了解眼睛以外的一个世界,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对摄影有了个质的飞跃,从好奇到想认识它,我购买了人生第一部相机海欧120胶片机,和柯达胶卷,当时不敢随便拍,一个景要选好多个位置才下决心拍摄,当时外出机会很少,拍摄的也少,因为工作很紧张,也就没有太多的机会拍摄,只是有机会外出才带相机拍个几张照片,相当于现在的拍摄行话"打卡",但摄影的念想一直在心中留存,转眼之间祖国进入改革开放,奔小康的新时代,我又重新把埋藏在心里的心结释放,开始摄影之旅。
《大漠驼铃》
《梦回楼兰》
《丝路飞天》
杂志:摄影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在拍摄创作期间有哪些最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
李兆森:摄影创作是通过摄影人手中的相机记录祖国的一草一木,民俗文化,人民的生活和城市农村的容貌,通过图片向人民展示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渊源。所以摄影人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忘我的拍摄他心目中的完美画面。记得一次随团外拍一个废弃的老工业基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有一处废墟,残垣断壁,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在拍摄中我突然发现在一处废墟前的土堆上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神态慈祥的老人,在目视着这片废墟,我很好奇走过去,问道,叔叔您们怎么坐在这呀,您们也是到这旅游的,老人眼睛看着前边跟我说,不,小同志,我们回家来看看,家……?这是我们遥远的家,青春的家,为祖国而忘我工作的地方。原来他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遥远的东海之滨上海来到西北茫茫戈壁建设的第一代石油人。来重温大跃进年代的时光。我肃然起敬,老一代创业者给我们打下良好的工业基础,为祖国献出了青春。我感悟到这也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强烈的记忆,使他们在80多岁的高龄仍不忘初心,追寻记忆,更叫我们摄影人拿起手中的相机去记录那感人的一幕,展示给未来,也可称为了忘却的纪念。与摄影人共享这感人的岁月记忆。
《洱海之女》
《洱海相会》
杂志:摄影她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李兆森:首先摄影她真实地记录了你所拍摄的每幅画面的想法,你的构图展示了一定时间段的人文地理,民俗民风。传递给人们最普通,最感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城市容貌,农村田园风光景象的画面。记载了人们容易忽略的城市人文影象和变化。如:城市的人们都己熄灯进入梦乡,而城市道路上的灯光依然闪着灯芒,路灯照射的光影中仍有一位拿着扫帚在清洁着城市卫生。随着她的前行,灯影逐渐拉长…。摄影承载着人们岁月的记忆,同时记录着今天:明天…。这就是摄影最能吸引我的地方。
《蜡染蝶飞》
《蜡染古韵》
杂志:您秉承着什么样的理念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将一幅幅好作品呈现给广大读者面前?
李兆森:我想像徐侠客那样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但这只是一个向往,摄影带给我一个激情,相机的视窗带给我一个崭新的画面,有如一个新的世界,我毫不犹豫的踏进摄影这个新天地。我记得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首诗《清平乐》会昌,(不从政治角度考虑)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暮色之花》
《苗女蝶飞》
杂志:简单介绍一下您是怎样将非遗文化与摄影完美的结合,诞生如此之美的作品?
李兆森:还不能说完美,因为艺术环境人像的拍摄,借助服饰和场景再现历史文化内涵,展现的民族服饰所表现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因为我们的祖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历史的文化沉淀及厚重的人文感情色彩,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的渊源,从拍摄角度不同来看,可以展现民族风情,从参与深圳影享网胡艺沛老师组织的丝路中国拍摄体裁,到拍摄蜡染,蓝印花及苗族服饰过程中,与蜡染非遗传承人王曜相识沟通了解蜡染民族工艺的制作,赋予给蜡染民族工艺新的生命内涵,传承着民族文化,我拿起相机参与到蜡染民族服饰、蓝印花民族服饰的传承创作,通过我手中相机的视窗,作为一个个媒介窗口,向人们展现中国文化历史上下五千年,沧海一粟的中国民族文化中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代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拍摄非遗作品是想使历史的文化内涵得以传递,给人们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再现民族服饰,使它能给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添彩,使民族服饰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色彩。这就是我拍摄非遗民族服饰的初衷。
《盼》
《三宝古风》
《三宝青花》
摄影师 李兆森
荣获香港国际摄影十杰奖
荣获香港国际杯摄影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