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996没法玩风光摄影?| 访青年风光/城市摄影师廖宇晗
做最充分的准备,拍最极致的照片。
——访青年风光/城市摄影师廖宇晗 采访记者:李珂 责任编辑:郭小娇 《火星日落》廖宇晗/摄 《数码世界》杂志: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摄影的,又是怎样接触到无人机航拍的? 廖宇晗:高中的时候就比较喜欢拍照片,那时候主要拿着很简陋的DV、手机等设备,拍摄学校的生活,作为一种记录。大二的时候,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D700,从此便喜欢上了摄影。 《钢铁森林》廖宇晗/摄 《彩虹大城堡》廖宇晗/摄 《数码世界》杂志:您的作品曾在美国国家地理年度摄影大奖中获得自然摄影师风光类第二名,您能介绍一下这幅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吗? 廖宇晗:安集海大峡谷应该是摄影人里面比较耳熟能详的名字。在网上,我也已经看过很多峡谷相关的照片了,其中最经典的3个角度,都是站在峡谷岩壁上,拍摄远处的天山山脉、峡谷岩壁或者下面的矿区。我希望发现一些新的拍摄角度。当时去之前曾经google earth上面研究过峡谷附近的地形,一片红色的岩壁引起了我的兴趣。 通过在3D地形图上的预研,我大概圈定了一个拍摄角度和飞行范围。当天到达峡谷的时候,天空中云层很厚,远处的天山山脉已经看不到了。第一块电池尝试飞行了一圈,大致找到了拍摄的位置,但是没有合适的光线,而且云层高度过低,合适拍摄位置的高度偶尔会被云彩遮住。 第二块电池依然实在附近做周旋和尝试,没有等到合适的拍摄窗口。直到第三块电池,有那么1分钟,云层比较高比较薄,阳光稀稀疏疏从云层中撒到红色的岩壁上。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幅获奖作品。 《安集海大峡谷》廖宇晗/摄 《数码世界》杂志:您不仅摄影技术高超,在校期间也是风云人物,浙大120周年校庆也是用的您的作品,您能介绍一下在校期间的经历吗? 廖宇晗:我在学校本科时候学习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是计算机技术,但是跟了一位工业设计的导师。于是会参与一些结合计算机和工业设计的项目和比赛。比如,参与的E-CatchNet项目和SHED box项目分别获得了美国IDEA国际杰出设计铜奖和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并凭借专业前5%的成绩成为浙大的“优秀毕业生"! 课余时间也喜欢自己搞一些小的创意。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和朋友们从积累下来的摄影素材里筛选出了54个最具代表性的浙大生活场景,请人根据摄影作品绘制手绘插画,做成了一副名为“浙里年华”的手绘扑克。研究生阶段,我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成立了“浙江大学FOTO摄影协会”,希望能够一届届的传承下去。 《浙里年华》廖宇晗/摄 《数码世界》杂志:您还有其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拍摄经历吗? 廖宇晗:爬楼是城市风光摄影中的必备技能。一个合格的城市风光摄影师,不光需要具备看别人的图推测机位的本领,更需要有根据卫星图、光照方向、开灯时间等信息,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机位发掘的本领。 在上海,我曾背着器材爬了五十多层楼,只为拍摄一张完美的城市天际线。有时候机位在工地,还需要带上安全帽,打扮成工人的样子;在写字楼,就得装成在楼里上班混进去。不过,我还是很注意安全的,基本都会和拍摄机位的保安和物业尽量交涉,不给别人带来麻烦。拍摄的时候也只有在确保人机都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去拍,绝对不会做一些危险动作,更不会去撬锁黑爬。 《改革开放之路》廖宇晗/摄 《7日轮回》廖宇晗/摄 《城市大动脉》廖宇晗/摄 《雷暴》廖宇晗/摄 《数码世界》杂志:接触摄影9年,从“摄影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国家地理年度自然摄影师,您有什么好的拍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的? 廖宇晗:主要还是要多学习别人的作品,多看多拍。同时尽量把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信息技术,尽量的和摄影结合起来。比如借用气象云图、卫星地图等手段,进行拍摄机位的天气、地形预研,提前找好合适的候选机位等。 同时也要重视后期技术。目前合理的后期手段可以极大提升照片的观赏性。当然这里的后期技术不是指的那些无中生有的技术(那些算是艺术摄影,创意摄影,不属于纪实风光摄影的范畴)。 《外滩之夜》廖宇晗/摄 《魔都交响曲》廖宇晗/摄 《走向新时代-深圳》廖宇晗/摄 摄影师简介 摄影师 廖宇晗 廖宇晗,前腾讯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产品经理,现快手游戏直播产品经理,业余摄影师。2010年开始接触摄影,主攻风光/城市摄影,善于利用现代手段,寻找合适的风光/城市机位,并应用合适的器材,判断合适的天气,进行前期拍摄并熟练现代风光摄影后期方法,拍摄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目前是Getty images(US)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资深风光摄影师(万粉级别);曾荣获2017年美国国家地理年度自然摄影师风光类第二名(2nd Place, Landscapes, 2017 National Geographic Natur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