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采访 | 摄影圈的浪儿——访青年摄影师刘涵
图:刘涵
本刊记者:马志军
问 新时代摄影:您是艺术设计系毕业的,接触摄影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是什么原因让您从待遇优厚的知名互联网公司辞职专职做摄影呢? 答 刘涵:接触摄影比较早,父亲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童年给我拍摄了非常多的照片,至今也保存的很好,黑白胶片时代他还自己玩冲洗。但是也都很模糊的记忆了,上学那会也有摄影课讲讲摄影史和一些基础,正式入行是2010年,到现在刚刚好10年整了。时间过的好快,感觉还没做什么。当时离职是因为在深圳感觉每年工资也存不到,自己又偏爱艺术摄影。短暂思考之后索性辞职,专心拍点自己喜欢的片子。
《刚放学的维族孩子》
《马背上的哈萨克族》
问 新时代摄影:您辞职后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行摄中国的目标,这是怎样的一个目标计划?在这两年行走创作的过程中,有哪些经历是您最难忘的?这次行摄创作带给您哪些荣誉和收获? 答 刘涵:当时就是凭着一股热血,说走就走了。买了一张中国地图,在家研究了几天路线,没多久就出发了。也可以说是愣头青吧。我不是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了。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脑子不够用,思考不了太多,总是义无反顾。难忘的事情太多了,也遇到了很多意外。在阿坝遇到地震,在南疆遇到沙尘暴,在西藏遇到雪崩等等。与大自然的对话让我明白了人类的渺小。见到了各民族的人们,了解他们的人文风情,生活习俗,他们的热情、善良等等。这一些回想起来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收获最大的是让我发现更美的自己。
《玛旁雍错的东边》
《金色五彩滩》
《纳木错的七彩祥云》
问 新时代摄影:您比较偏爱黑白摄影,黑白摄影画面简洁纯粹,您认为黑白摄影不但能震撼人的心灵,更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那么您认为要创作一幅好的黑白作品最难的地方是什么?您说您在黑白摄影上受李泛、段岳衡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这两位老师在创作上带给您哪些影响和启发? 答 刘涵:也不是说比较偏爱黑白影调,只能说我觉得它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摄影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板块。我很喜欢黑白的纯粹,那种影调让人能感觉很舒适、安宁。我觉得相对彩色来说黑白对影调的把握会需要更精准和重要。这两位老师,一位让我爱上人文摄影,一位让我丢不掉风光。我想如果不是这两位老师的出现我可能早早的放弃了摄影。在接触摄影之前,我是一名三分钟先生。我不喜欢做没有挑战的事情,在摄影圈摸爬滚打的十年后,我越发明白了自己的弱小和不足,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们两位的在影像上的高度让我觉得是难以逾越的大山,正是这种仰慕的高度,在无形中激励我前行,我喜欢这种感觉。
《古格王朝的黎明》
《大西洋的眼泪》
《坝上》
问 新时代摄影:随着阅读信息向手机移动端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图片也在手机上展示,这就需要大量竖构图的作品,您怎么看待未来市场对于竖构图作品的需求?如何在理念上认识竖构图的意义? 答 刘涵: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人类视觉特性上来讲,人的眼睛的视角是宽度大于高度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电视电影屏幕越来越宽。理论上来讲我们是更喜欢看横构图的摄影作品的。至于这些年竖构图的作品逐渐增多,我想是因为时代的变迁,随着阅读信息转向移动端,仅仅是为了迎合手机的设计吧。这个需求如果作为影像工作者来说是必须要接受的,市场需求是影响工作者从开始创作就应该考虑到的,一个好的作品在当代达不到好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失败的。然后传播学最根本的就是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三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你的作品缺少了观众这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可以理解为你跟没有创作这个作品是一样的性质。
《明度建筑》
《马夫与它》
问 新时代摄影:您拍摄了很多风光类作品,一幅好的作品构图对作品元素的组织以及内容的表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艺术摄影和人像艺术摄影中,竖构图运用的比较多,竖构图能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表现一种坚实庄严的力度,那么在风光摄影中,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竖构图?如何拍摄竖构图的风光照呢? 答 刘涵:先说一个小故事,我跟李泛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当时我说李泛老师,您的构图天马行空,太值得学习了。李泛老师回答道“刘涵,如果你现在只是看到构图,我们晚两年再聊。”当时我恍惚了,此刻我明白了。曾几何时我以为一副好的作品需要漂亮的光影、严谨的构图、巧妙的思路、新颖的色彩等等一些因素,如果抛开横构图或者竖构图,单从从影像作品上去分析。我现在的感悟是,技术之上是艺术,艺术之后什么都不重要了,更多的是传递创作者的心境。
《天山大峡谷的凝视》
《巴音布鲁克》
问 新时代摄影:您身上体现着一位青年艺术工作者勤于思考、敢于行动的榜样力量,在您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里,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接下来有哪些创作计划? 答 刘涵:绝对谈不上是榜样的,成绩平平的我唯一值得说一说的只是一份对影像的热爱。十年的职业摄影师生涯让而立之年的我做了一个决定,我接下来的十年希望从一名职业摄影师变成一名业余摄影师,我觉得这样能让我更好的保护摄影在我心里的那份初心与纯粹。国内的版权问题让很多热爱艺术摄影的同行们无法存活,这也是每次摄影协会说到的青黄不接,年龄断层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国际大奖,但,我始终相信总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一群痴迷摄影的同龄人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热爱着这份任重道远的事业,保护着这个叫“摄影师”的职业。接下来我会更多的往影视纪录片方向发展,我希望如果有机会能拍摄一部关于56个民族的大型社会人文类纪录片。
《下雨天的屋檐下》
《布达拉宫》
问 新时代摄影:回首过去十年走过的艺术之路和获得的荣誉,请您对自己做下评价。 答 刘涵:浪。